信息详情

外地生和本地生
文章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  发表日期:2016-11-16    点击次数:    [ 字体:      ]

许多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认为,大学生活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。然而,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来说,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到兴奋和愉悦。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时,面对来自天南地北与自己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舍友,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就成了许多学生的困惑。

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,分出了本地生和外地生两大阵营。关系恶劣时免不了明争暗斗、互相排斥、看不起对方,严重时甚至会采取口舌之战或干脆“冷战”,不相往来。其实,本地生与外地生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。是否善于处理这种关系,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。

从靠父母养育、老师呵护的孩子到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大学生,难免要经历“断奶”后的迷茫。而这一切对于外地生更是如此。远离了熟悉的环境,共同成长的同学朋友,远离了家庭的温暖,要适应新的校园生活、新的人际关系、还有些要适应南北方气候的差异。一如温室的花朵被移植于陌生的旷野,是成长还是枯萎?

与其抱怨本地生的优越感,不如尽快适应环境、培养自身能力,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,以平等的姿态与本地生和谐相处,将自己对环境的适应作为增长能力的机会。这体现了一种适应的能力,也是一种主动的选择。对于进入大学这个微型社会来说,适应环境,特别是适应人际坏境,更是成长和发展的需要,回避和排斥本地生不仅会影响心情,更会为自己设置障碍。

当人际交往的双方处于不同境遇时,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往往需要处于优势的一方表现得更为宽容、主动,这样做是要让对方不感到受到轻视。因为即使优势一方并未故意表现其优越感,但相对弱势的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,也会很敏感,由于担心遭到轻视而疏远和排斥对方,这是人之常情。

同样经历着进入新环境的转变困扰,外地生比本地生需要适应的方面要多得多,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帮助和情感支持。作为本地生,如果这时能热情地从情感上关心他们、在生活上提供帮助,外地生就比较容易平稳地度过这个适应期,也能由此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反之,当外地生正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苦恼时,本地生如果表现出优越感,更使关系恶化,甚至产生对本地生的厌恶和排斥。

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。刻板印象的主要作用是把现实中的人加以归类,它简化了人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,把人划分为群体,凭借他们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,形成对他的印象,从而预测他的行为。就像我们看到戴眼镜、温文尔雅的人会觉得有学问。

虽然刻板印象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进行概括的了解,但如果这种归类不符合对方的实际特点,或者只是对对方的非本质特征做出概括,就会形成偏见。而根据这种偏见去看待周围的人,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
许多本地生与外地生就是因为刻板印象而夸大了彼此的差异。就像文中上海学生眼中的北京人喜欢讲政治,北京学生眼中的上海人瞧不起人。这些刻板印象会使交往在开始时就带着偏见,从而限制了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。

本地生、外地生分成小团体,无形中为各自树立了壁垒,丧失了发展友谊的机会。往往随着交往的加深,双方会发现一开始的印象更多的是成见,无论本地生还是外地生,决定是否能成为朋友的是各自的个人特质和互动关系,而非地域的异同。

也许本地生和外地生都会认为对方和自己的生活习惯、价值观都不同,与其与他们融合,不如只和自己的同类建立关系。但要意识到,深度的友谊重要,但友谊的宽度和广度同样重要。有时恰恰是完全不同的人能成为好朋友,因为双方的差异可能会是产生矛盾的导火索,但更可能会成为彼此成长的机会。

【转载自中国青年报】